徐医附院心血管内科:匠心筑梦四十载 托起患者“心”希望

  全程导医网 徐州重点专科:作为淮海经济区最早正式建科的心血管专业学科,徐医附院心血管内科始建于1974年,如今已经走过了48年的风雨历程。

  从起手有势到落子有章,从吹响号角到扛起大旗,从厚植底蕴到快速发展,一代又一代心内人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力求突破,使徐医附院心血管内科在临床、科研、教学等多方面实现了跨越,先后成为江苏省首批临床重点专科、首批市级重点学科,综合实力始终处于省内及淮海经济区领先地位。

  学科建设露峥嵘

  20世纪70年代,徐医附院成立心血管内科,陈清枝、祝惠民、连美玲等老一辈专家,拉开了徐医附院心血管病学发展的幕。

  要想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必须要有精良的硬件和专业的技术力量。20世纪80年代后,在李东野、夏勇、王志荣等教授的带领下,徐医附院心血管内科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提升技术水平,使心血管病学发展进一步壮大。

  1998年底,在省内率先开展一系列超声心动图检查新技术;2000年,在江苏省内率先开展冠脉内多普勒技术及血管内超声检查;2002年,在全市率先开展“绿色生命通道”“胸痛门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及时救治创造条件……

  “老一辈专家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注重实干、严谨求实的精神,我们一直传承至今。”徐医附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徐通达告诉记者,心血管内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得益于几代人薪火相传、协力同心、目标坚定,全身心致力于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并从长期的临床积累与科研思考中收获了亮眼的成绩。

  如今,徐医附院心血管内科共设有门诊、病区(4个)、CCU(心内科重症监护室1个)、心脏介入中心及功能检查室(6个),开放床位258张,医、护、技人员共200余人,优良的学术环境、精湛的医疗技术、显著的人才优势,都在助推科室的成长,也深受患者的信赖。

  托起患者“心”希望

  “给医生们点赞!”“你跪地救人的样子真美!”……7月初,一条《女子突发心梗,医生跪地急救挽回一命》的短视频在网上流传,受到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纷纷点赞。

  原来,7月6日中午,一位就诊女士在候诊室突然晕倒在地、不省人事,在大家的呼救声中,正在坐诊的徐医附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陆远立刻赶过来施救。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陆远快速评估判断该女士是心源性猝死,通过心肺复苏、AED后,患者最终恢复了心跳和呼吸。随后,陆远立即召集胸痛中心团队成员为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通过介入手术开通闭塞的血管并植入了两枚支架,使患者的心脏恢复了血液供应,让患者转危为安。

  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抢救心血管病人要求快、准、稳,时间就是生命!”陆远说,全力以赴与时间赛跑,靠的就是整个团队的过硬本领和敢拼敢赢的精神。

  近年来,徐医附院心血管内科团队以提升医疗质量为重中之重,精准诊治,一次次“跑”赢了死神,年收治病人达13000例左右,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冠脉急诊及复杂病变介入术、一站式房颤消融结合左心耳封堵、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冠脉内影像与功能学评估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技术特色,技术难度及病例数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潜心攻关谋创新

  “心血管手术大多复杂、多变、难度大,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除了过硬的诊疗技术,先进的设备也必不可少。”徐通达介绍。

  大型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冠脉内血管超声诊断仪、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三维电生理标测、心腔内超声等“诊疗利器”在省内率先引进,大大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与此同时,为了攻克更多心血管疾病救治难题,徐医附院心血管内科不断对心血管疾病的热点问题及疑难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逐步明确了科学研究学术思想,形成了稳定的科研方向。

  近5年,该科共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1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近10项,先后荣获包括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内的科技奖励30余项。

  作为国家卫健委冠心病、心律失常及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江苏省心血管病进修医师培训基地,徐州医科大学心血管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学位授予点,徐医附院心血管内科还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大多已成为全国、全省各级医院的业务骨干。

  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医疗理念,未来,徐医附院心血管内科将进一步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更好地服务心血管病患者,担当“心血管守护者”的使命与职责。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